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“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”—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

        来源:新华社 作者:. 时间:2021-09-22 09:59 字体设置:

        9月13日至14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
        榆林市考察。这是13日下午,习近平在365bet体育电视直播_365国际彩票下载_365流水不足无法提款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,
        考察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。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

         
         
        陕北的路,是一眼望不尽的峁梁连绵,沟壑纵横。飞机、火车、汽
        车,一路辗转奔波。
        9月13日至14日,在赴西安出席全运会开幕式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
        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。中国共产党人对陕北有一份深深的感情,习近平
        总书记对陕北有一份深深的牵挂。
         
        发展的转型:从“黑色革命”到“绿色发展”
        到榆林考察的第一站,看煤。
        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记载:“西南三百里,曰女床之山,其阳多赤铜
        ,其阴多石涅……”
        石涅、石炭、石墨,都是煤的名字。悠悠岁月,榆林富集的能源资
        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。
        当上世纪80年代,《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》的消息登上人民日
        报头版时,拉开改革开放帷幕的中国,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正与日俱增。
        凿开混沌得乌金。像血液一样,榆林的煤源源运往大江南北。榆林
        发展面貌也因这场“黑色革命”发生变化。
        13日上午,一到榆林,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坐落于毛乌素旁、秃
        尾河畔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。沿途,荒漠里的绿、绿色里
        的村,还有原野上拔地而起的塔罐,总书记透过车窗看了又看:
        “我当年在延川插队的时候,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。这边人口稠
        密,但缺吃少喝,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。后来一经发现了能源,并且有能
        力开采、发展能源产业,完全不同了。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,
        榆林繁荣起来了。”
       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。那些年,
        榆林从“农”到“工”大踏步转型,“为国家能源发展、产业发展,为工业化
        进程,立下了功劳”。
        时过境迁,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,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。
        总书记谆谆叮嘱:“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,在相当一段时间内
        ,煤作为主体能源是必要的,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。”
        同时,总书记辩证指出:
        “下一步发展中,作为一种能源,煤的量要控制,要按照绿色低碳的
        发展方向,对标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任务,走转型升级这条路。”
        与时偕行,“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”写入“十四五”规划。
        在榆林的传统能源企业也积极谋划新的产品路线。调研时,国能榆化公
        司相关负责同志着重向总书记介绍了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做法,讲述了
        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和对策,还请总书记察看煤化工展品。
        医用骨钉、缝合线,餐具、购物袋……这些可降解产品,是企业从
        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全产业链生产的成果。
        总书记看得饶有兴致:
        “我今天来你们这里,就是看能源发展转型升级,看绿色发展、低
        碳发展是什么路径和经验、取得了什么成效。煤电由限制发展、减量
        发展到转型发展,是大有前途的。特别是你们这些可降解产品很有价
        值。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,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,这样,就不
        会超出资源、能源、环境的极限。”
        在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,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企业职工,
        意气风发地站在总书记面前。同传统能源企业行业从业者不同,公司
        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2岁。
        “一支年轻的队伍啊,欣欣向荣。你们是承担着历史任务的一批
        人。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,把加强科技创
        新作为最紧迫任务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使命光荣、使命重大,
        希望寄于你们,希望也寄托在新兴产业上。”
         
        光景的变迁:从“吃不饱肚子”到“白面猪肉不太稀罕了”
        “早上汤,中午糠,晚上碗里照月亮。”
        高西沟,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,村里老一辈都有
        吃不饱的记忆。
        它坐落在365bet体育电视直播_365国际彩票下载_365流水不足无法提款县城北20公里处,土地瘠薄、十年九旱。在新
        中国成立之初,高西沟人为填饱肚子也走过弯路。本以为“多刨一
        个‘坡坡’,多吃一个‘窝窝’”,却越刨越穷。羊啃光了草,人吃光了
        树。
        听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忆苦思甜,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土
        高原的水土流失也记忆深刻,他说起跑水、跑土、跑肥的“三跑田”
        ,谈起“那时候‘陕北开荒,河南遭殃’的苦日子”。
        痛则思变。上世纪50年代,高西沟开始摸索“三三制”(田地、
        林地、草地各占三分之一)。姜良彪给总书记解释说,也是边干
        边想出的法子:多打粮食得有肥料,肥料靠牛羊,牛羊要吃草。
        高西沟的探索,解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道难题。
        山下农田,丰收在望。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。
        “庄稼能不能浇上水”“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”“家里几口人出
        去打工”……总书记和乡亲们拉起话来。
        听乡亲们说“日子好了,现在白面、大米、肉都可以吃”,
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感叹:“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,反而
        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。”他对陕北的乡情熟得很:“硬
        糜子做黄米馍,软糜子做油胡兰、油糕。”
        ……
        色彩斑斓的田野,风景旧曾谙,却又一切都在改变:推磨、
        碾磨全是机械化了;再问到打谷子,“不再打链枷了吧?”“是啊
        ,如今都用三轮车子了。”
        龙头山山顶,秋风习习。总书记看了东边又走到西边,举
        目凝思,感慨万千。
        松、柏、槐、榆、杨、柠条,还有苹果树、枣树、杏树、
        核桃树……好一幅色彩斑斓的大写意!那是几代村民拍崖畔、
        筑地埂、挖水沟、垒埝窝的辛勤耕耘。
        “40座山峁、21道沟岔,耕地4553亩、生态林2300亩、
        经济林1000亩、淤地坝126座、集雨窖5个、水库3个……”姜
        良彪在总书记身旁报家底,“‘黄元帅’‘红元帅’,山地苹果是我
        们的‘金蛋蛋’。我们近年来又摸索着从‘三三制’变成了‘三二一’
        模式(三份林地、二份草地、一份田地)。”
        总书记掰着指头一字一顿:“林、草、田,发展农村事业
        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。我在延川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
        ,当时陕北的大寨村。看你们的梯田,都是下了功夫的。难得
        的是半个多世纪一直做下来。”
        从“山上光秃秃、年年遭灾荒”到“层层梯田盘山头、片片
        林草盖坡洼”,旧貌和新颜对比鲜明。这些年,陕西绿色版图
        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。村里的成绩单也喜人:“60年来泥不
        下山,洪不出沟,不向黄河送泥沙。每次降雨量都比周边村子
        多个两三毫米。”
        “小流域治理关系长远。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
        一个样板。”总书记赞叹道,“绿水青山是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的
        ,你们用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,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、推
        动的一条路。”
        1969年1月,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
        梁家河村。他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过:“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
        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
        做实事!”
        “我在陕北待了六七年,你们这里的情况当时不如‘额们’那
        里。论吃饭,你们这里常饿肚子。当时从绥德、365bet体育电视直播_365国际彩票下载_365流水不足无法提款南下讨饭
        的很多。沧桑之变啊,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。”
         
        革命的回响:从“最小的司令部”到“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”
        74年前的波澜壮阔,沿着蜿蜒山路,渐行渐近。
        13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,“来这里
        看看,了却一个心愿”。
        就是这几孔窑洞,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正是在这里召开“
        十二月会议”,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就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
        务》,影响历史走向的“曙光就在前面”的号召声正是从这里传
        向全国。
        走进“十二月会议”旧址,一侧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
        群像,一侧是会议场景的油画。总书记久久凝思。
        讲解员高声诵读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对局势的判断:
        “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。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
        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。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
        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。”
        那份举重若轻的气魄,就在这一孔孔窑洞里决胜千里。习
        近平总书记讲起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评价,“在世界上最小的司
        令部里,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”。
        再往山上走,是毛泽东、周恩来同志旧居。迎面一张“中
        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”。在陕北1年零5天,转战2000多华里
        ,途经12个县,38个村庄。习近平总书记走近了端详。
        “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在这里就能找到答案。高瞻远瞩啊!
        毛主席在这里既指挥西北战场,又指挥全国战场,同时考虑的
        还有新政权建立之后的事。”他提起一件史实,毛泽东同志早
        在延安时期将一本论着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作为整风学习文件
        ,叫同志们引以为戒。
        旧居内,书桌、地图、笔砚、油灯、锅灶、石磨、石碾、
        土炕,处处是历史的讲述。小院里,百年枣树,秋风染红了枣
        子。
        毛泽东同志常穿一身灰蓝旧军装。在杨家沟生活的120天
        ,他写下40余篇文献及80余封电文稿。山沟沟的光芒照亮了
        中国。
        挂在旧居墙上的几句话,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目光。那是
        1948年春,毛泽东同志在《关于情况的通报》中提出的:“政
        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,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,万万不可
        粗心大意。”
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:“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。一百年
        来,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、统一步调、团结一致向前进,
        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,就在
        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,高瞻远瞩、见微知着,既解决现
        实问题,又解决战略问题,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,制定切合实际
        的目标任务、政策策略。在这里就能看出来,中国共产党人的这
        样一种风范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全部规划好、思虑到。”
        120天,留下了很多故事。
        “十二月会议”召开的第二天,恰是毛泽东同志生日。他吃的
        是同往常一样的“钱钱饭”、酸白菜,并从此给共产党人定下了“不
        做寿”的规矩:“就是全国解放了,党内也不可搞祝寿活动。”
        听闻讲解,习近平总书记想起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,毛
        主席给共产党人定下的六条规定,第一条就是不做寿。
        “现在看来,‘不做寿’可以做到;‘少敬酒’,可以做到,咱们
        现在少饮酒了;‘不以人名作地名’,这点也能做到。”他一条条盘
        点落实情况:“‘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’,这个事情有发
        展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同时坚持实事求是,不断推进
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时代化,学马克思主义不能刻舟求剑。”
        陕北的窑洞,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,也牵着百姓的心。听闻
        在乡亲们的掩护下,敌人一直找不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行踪,习近
        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同乡亲们的患难之情感慨万千。
        次日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
        德地委旧址。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: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
        民的一面”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。
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。
        “端端地,这是关中话,稳稳正正地。”他说,中国共产党领
        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,是赢得了民心,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
        站在我们这一边。
        旧址展厅内,有一段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办冬学的叮嘱。习近
        平总书记逐字逐句品读:
        “必须经过群众,把群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发动起来,才能把
        冬学办好……要知最大困难是没把群众发动起来,只要取得群众
        拥护,加上我们正确领导,没有不能够克服的困难。”
         
        复兴的基础:从“夜校识字”到“建立起现代化教育体系”
        一年多前来陕西时,习近平总书记溯古言今:“‘中国’二字最早
        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。”
        14日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。柳编
        、泥塑、壁画、唢呐、石雕、剪纸,还有绥德平安书、陕北民歌,
        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民间艺术,就像用老锄头夯到陕北黄土里。
        陕北说书人李康怀抱三弦、腿绑甩板,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。
        嗓音一亮,红火热闹一台戏。
        余音绕梁。总书记带头鼓掌:“我特别喜欢听三弦,很有韵味,
        一方水土,才能弹唱出这个味道来。”
        祖祖辈辈,年年岁岁,这些非遗的舞台就在田野、院落、崖畔
        上,在洗衣、挑水、做工、放牧的路途中。
        陈列馆的小院里,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,演绎得妙
        趣横生。
        “跳得很地道。你们都是专业学来的吧?”
        大家纷纷答:“有传承人,也有学员。”“现在是周周有活动、月
        月有培训,我们还常到学校去上课。”“越扭越活泼、越扭越上劲、
        越扭越年轻。”
        “好啊!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
        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。”
        几位非遗传承人都提到了“进学校”。和陈列馆间隔几条街的绥德
        实验中学,向这些艺术瑰宝打开了大门。考察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
        走进这所学校。
        读书声、歌声、琴声,还有操场上的欢闹声,一片生机。教育领
        域“双减”政策出炉后,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
        。总书记先后观摩了书法课和体育课。
        “习爷爷好!”“我们爱你!”操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教室里的孩
        子们冲到走廊上挥手雀跃。
        总书记动情地说:
        “中华民族复兴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我们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
        神素养,基础在于教育。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在于教育。泱
        泱大国几千年的兴盛,教育至关重要。”
        教学楼上方,“读书勿忘救国、救国勿忘读书”熠熠生辉。习近平
        总书记和师生们的交流,就从绥德师范旧址讲起:
        “参加革命首先就是接受教育。革命为了什么?劳苦大众说为了
        二亩地。通过夜校识字、扫除文盲提升了觉悟,认识到是为了得解
        放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从开始的5亿多人的教育抓起,到现在抓14亿
        多人的教育,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,都是传承重视教育的
        优良传统。”
        从鸦片战争到奋斗崛起的新时代,光阴荏苒,换了人间。习近
        平总书记谈到坚定文化自信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、促进人的全面发
        展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、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的极端重要性。
        “下一步,我国的教育布局将更加合理,更适应实现第二个百
        年奋斗目标的需要。国家规划已经制定了,各方面也行动起来了,
        就是希望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
        经过70多年总结、五千年摸索得来的,字字千金。”
         
        真抓实干的指引:从“深入调查研究”到“交上好答卷”
        此行最后一站,去看了另一个村,绥德县城西南张家砭镇的郝
        家桥村。这里留下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、重视调研的佳话。它
        是中共绥德地委在1943年春经过1个多月调查研究,发现的一个模
        范村。
        当时,还发现了一位模范人物,名叫刘玉厚。村史展览,总书
        记在一幅油画前驻足。画上,刘玉厚戴着大红花,牵头大黄牛。那
        是绥德县春耕生产群众动员大会上,他被评选为绥德县劳动英雄,
        得了奖,正喜气洋洋往村里走。
        总书记笑着说:“‘村村学习郝家桥,人人学习刘玉厚。’郝家桥
        被评为农村楷模,刘玉厚的名字也叫得响,边区这么多劳动英雄,
        他是响当当的一个。”
        今年郝家桥,再获一份“楷模”称号: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。
        “全中国只有十个,这是很了不起的,实至名归、金字招牌。”
        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,在一旁笑得憨厚。
        “78年了,不是昙花一现,而是发扬光大。领头带头作用靠的
        是什么,可以总结出党建的一些经验来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
        ,一个是调查研究。通过下实实在在的功夫,掌握第一手资料,这
        就是毛主席带给全党的好作风、好传统。一个是树立典型,在充分
       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好经验、好典型,推广学习弘扬。再一个就
        是,建好党支部、选好的带头人,走群众路线,把群众积极性调动
        起来、觉悟提高起来、认识升华起来,共同把事业做好。
        从“面朝黄土”到“面朝产业”,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
        化。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大棚,走进村互助幸福院,走进村卫生站
        ,一路看得细致。
        当年种地靠年景,现在日日是好光景。种葡萄,大背景是国家
        扶贫给的优惠政策;村民养老,靠的是国家养老事业、养老产业协
        同发展;村民看病,有国家医保政策的普惠支撑。
        总书记娓娓道来:“这山沟沟里都有奔头,能走出致富路、过
        上好日子,全中国就有底。这个地方我看是人努力、天帮忙。这
        个‘天’两层含义,一个是自然气候的天,一个是党和政府好政策
        的天。”
        今年陕北又逢旱天儿。乡亲们却是“地旱心不焦,有共产党在
        就放心”。走村入户,习近平总书记想多看看革命老区的乡亲们。
        郝家桥村的侯志荣70岁了。前些年因病致贫,日子过得紧巴
        。几年前脱贫了,家里人丁兴旺,一年比一年光景好。
        总书记进了他家院子,看到一孔窑洞里做着饭,欣喜地去瞧
        了瞧。高粱米稀饭、肉馅包子,青菜洗好正要下锅。
        “这老南瓜呀,可香了!”
        坐炕头上,老侯请总书记吃个枣子。总书记笑着接过一颗,
        “很甜呐!”
        老侯家的二儿子刚好从青海打工回来过中秋,他告诉总书记:
        “兄弟营生都好,父母脱贫,我们也放心。就踏实走远些,多赚点。”
        窑洞窗明几净,电器一应俱全,点缀窗前的盆景绿意正浓。
        总书记环顾四周,十分感慨:“我在陕北那些年,没有见过这么好
        的房子,就连延安地委也没有咱们住的好啊。”
        “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,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。把生
        活过好,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当年在这里创建根据地、最后解放全
        中国,一直在琢磨的。干好这件事情共产党人才能交上好答卷,否
        则不合格啊。”
        在郝家桥和乡亲们告别时,总书记回顾这一行,语重心长:
        “到这里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,有很多体会,可以说满载而归。
        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,从井冈山走到陕北,从陕北
        到西柏坡,再走到北京,一路上赶考。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、
        建党100年,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巨变。我们要继续把这条路走好
        。走好路,就要不忘来路。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,我们是从这里走
        过来的,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。”
        (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王乐文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)
        返回媒体报道首页
        顶一下
        (0)
        0%
        踩一下
        (0)
        0%

        打 印】【顶 部】【关 闭 来源:新华社 编辑:杜海斌

         

        免责声明:
        1.凡来源注明“365bet体育电视直播_365国际彩票下载_365流水不足无法提款新闻网”的作品,其版权归365bet体育电视直播_365国际彩票下载_365流水不足无法提款新闻网所有。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365bet体育电视直播_365国际彩票下载_365流水不足无法提款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  2.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,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,均已注明来源,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,谢谢。